IDG資本熊曉鴿坦言創業投資講究“工匠精神”
投資創業團隊,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看這個團隊是不是扎實、注重細節,對所做的事情有像宗教式狂熱的喜歡,有激情。我發現意大利、法國、德國,都有這樣一些公司,品牌延續很多年,細節做得非常非常好,這不僅僅是‘工匠精神’能夠概括的,還要有宗教式的狂熱精神,這樣的團隊是我們所青睞的。”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表示。 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記者出身的熊曉鴿,被認為是中國VC史的開端和教父級人物,其創辦的IDG資本已成為中國VC界的領軍旗幟。圍繞消費升級、文娛產業、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以及即將發布的與宜信公司全面戰略合作等話題,筆者有幸與他做了一次深度對話。 消費升級必然品牌細分工匠精神鑄造百年企業 “消費升級”是投資圈這幾年的一個熱詞,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正在消退,以消費升級為標志的消費行為的改變正在成為拉動下一波增長的核心力量。在這樣一個風口下,哪些企業能夠帶給人們更加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如何能夠發現、投資到這樣的企業,成了VC們必須思考的課題。 熊曉鴿認為,消費升級是有其獨特社會歷史動因的。“比方說,80年代初我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人們一見面就問‘吃了嗎’?但現在很少再聽到這句話了,因為那個時候吃上飯是件大事,而今天則已經變成了‘我跟誰去吃飯’是個大事了。首先是我愿不愿意跟你去吃飯,其次是吃什么東西,是不是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有品質?時代已經變化了很多,消費行為有了巨大的改變。人們都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做投資也是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這是殊途同歸的事情。” 作為創投界的引領者,熊曉鴿認為未來5到10年里,消費升級這個領域會出現很多創業和投資的機會,比如品牌的細分化。“中國消費升級這種選擇是從經濟實惠開始的,因為我們原來的基礎沒那么好,大家都還是以價格導向為主,不太注重品牌。但是我覺得中國未來的市場會越來越細分。這個現象其實已經在發生,比如電商,未來可能會出現更細分品牌的電商,就像近期IDG資本投資上市的寺庫網,是偏重高端的品牌。品牌化是消費升級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 過去曾經有段時間,大家普遍不太重視品牌,更重視價格,一上網都先找便宜的東西,假貨也很有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我們投資的喜茶,就是一個品牌。難道別的地方做不出來類似的產品么?肯定也能做得出來,但是喜茶就能形成一種品牌文化。跟過去相比,現在品牌的推廣速度會更快,甚至偶然性會更多一點。實際上很多品牌,消費的驅動力都來自于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本身對新的東西就比較敏感,接受起來也會非?。” 而談到投資消費類型的企業,熊曉鴿有著自己的投資邏輯。“做消費很難的一點,就是如何能以很快的速度規;,同時不被你的競爭對手所復制。因為消費類的門檻相對比較低,它不像某一種技術,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衣食住行大家大體上都懂,問題就是能不能很快的把它做成規;,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這個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其實非常難。” “而要識別出哪些團隊可以快速的規;,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這個團隊的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除了要看過往的業績,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在早期找到很厲害的人加入。因為很多時候,你雇很厲害的人到你的團隊來,不能簡單靠工資來實現,還要看團隊領導者的人格魅力,以及戰略思維。創業初期能夠吸引厲害的人,這個能力對團隊負責人來說非常重要。其次團隊本身的學習能力也很重要,光靠創始人一個人學習也不行,整個團隊要學會不斷改善自己,因為服務業真的是誰都可以明白的事情,就是看誰能做得更好一點,誰更扎實,更細節。” 熊曉鴿進一步闡述,他認為理想的創業團隊是什么樣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創業團隊一定要對做的事情,要像宗教狂熱式的喜歡,要有創業激情。像意大利有些品牌做得真是很好,一個家族可以做很多年,規模也很大,追求細節成了一種信仰,充滿了工匠精神,這種東西有的時候就像是DNA,一個家族可以依靠這種DNA做很多年。” “我發現意大利、法國、德國,都有這樣一些公司,品牌延續很多年,細節做得非常非常好,這不僅僅是工匠精神能夠概括的,還要有宗教式的狂熱精神,這樣的團隊是我們所青睞的。” 頤養小鎮顛覆傳統模式投電影不如投電影公司 搜狐、騰訊、百度、360、盛大、攜程、當當、完美時空、搜房、91無線、暴風科技、美圖……,IDG資本投資的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大半個IT圈,而近幾年,IDG資本的名字也更多的出現在了文旅產業的項目中,2005年的時候,IDG投資了“印象”系列,2009年投了烏鎮,2010年投資傳奇影業,2011年的時候開始投資古北水鎮,2017年和宜信財富一起合作了和諧康旅基金等等。 “其實我自己本人就特別喜歡旅游,也特別喜歡文化、體育等等方面,對比國外我看到的很多文旅項目,總覺得這些方面其實中國有很多可挖掘的。其實我們在這方面做的實踐也是由來已久的。其實IDG資本是最早投資旅游的,我們應該是1999年的時候就投了攜程,后來又投了如家、漢庭酒店,這都跟旅游有關。再后來我們又投了‘印象’系列、投了烏鎮、古北水鎮等等,這些投資不僅是給國內外的游客帶來了很好的服務,還帶來了很多文化、歷史方面的享受,同時也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高的回報。我覺得人們需要更多文旅方面的消費,因為經濟發展到了這個階段,人們追求活得更健康、追求活得更開心,娛樂可以使人更開心,旅游也是同樣。”熊曉鴿表示。 “再比如說健康,沒有健康,哪有開心呢?所以我們在健康、養生這些方面,準備推出一些頤養小鎮。過去國內很多的養老設施,其實做的是不對的,因為這些養老設施都是去找一些風景很好、很安靜,但沒幾個人去的地方修建。但實際上老人退休以后,反而越喜歡熱鬧,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把他們放到一個風景很好的療養院,但晚上沒什么人,他們會覺得在那里很孤獨。所以我們怎么樣在這些方面加以改進,使人們愿意到頤養小鎮去,如何把時間過得更充實,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熊曉鴿曾經坦言,認為自己最得意的投資,是在兩個小時之內就決定給傳奇影業投出了8500萬美元。而傳奇影業也確實沒有辜負熊曉鴿,其出品的《盜夢空間》在內地斬獲4.6億票房、《侏羅紀世界》6.94億、《環太平洋》則達到了14.2億。此外IDG資本還投資了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和《長城》等電影。而《同桌的你》、《戰狼2》等電影的背后,也有IDG資本的身影。 對于電影項目的投資,其實早幾年市場化的基金都表現得相對謹慎,因為電影資金運轉周期較長,且市場風險也很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電影產業進入了IDG資本的視野呢? “前一段成為文化現象的《戰狼2》,發行方之一是北京文化,而我們是北京文化的股東,當然我們也沒想到它能夠這么火,當時票房按照8億保底,但上映三天就突破10個億,大家都覺得很開心。投資一部電影,應該說是各投資項目里風險最高的一種,投資電影跟別的項目不太一樣,作為股權投資者來講,啟動一個電影項目資金要第一個進去,但要到最后投資人才能分收益,可以說離錢是最遠的。比如電影上映后,影院先拿一部分回報,大家再開始分,分到后面,投資人反而獲利最晚。而且有很多電影發行完以后,扣除掉影院的部分,再把宣發的錢也扣掉,投資人基本上就掙不到錢了。所以我認為,作為基金,去投單個影片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最好去投電影公司。” 這方面最經典的案例,就是IDG資本對傳奇影業的投資。“我們接觸到傳奇影業這家公司,發現它的商業模式其實非常好,因為這個公司人不多,當時我們去投的時候,連前臺的接待女孩都算上,一共才28個人。它一年只做三部,最多四部大片(所謂大片指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電影),而且它是跟華納兄弟公司一起投資,兩家各投一半,再由華納兄弟做全球發行,片庫由傳奇影業和華納兄弟共同擁有,這在美國是很值錢、很好的商業模式,在電影下線以后,還可以通過租賃、美國24小時付費電影頻道等等模式來賺錢,尤其大片的片庫會更賺錢。” “雖然我們的影院很多,但是電影本身還是周末消費產品,一年52個周末,每次發行大概六七部片子,所以一年大概也就是三四百部的需求。但中國去年就出了九百部電影,這導致很多片子無法進影院,此外中國也沒有付費頻道,缺少其他盈利途徑,導致投資的風險加大。”熊曉鴿說道。 和宜信結成全面戰略合作始終不忘身上的VC“血統” 消費升級還帶來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消費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中國高凈值人群去到海外去消費、旅游、投資和學習,逐漸成為世界公民。那么,如何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更先進、更全球化的金融科技服務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需求,對此熊曉鴿有自己的獨到觀察。 “中國金融在未來一定會向國際化發展。很高興,國慶之后,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了,雖然目前占的比例不是最大,但既然已經進入了SDR,由于中國的經濟地位,我想未來人民幣一定會是占比最大的。今天全球到處都是中國人,未來這些中國客戶對金融的需求還會有更大的提高,像跨境支付等很多新技術也會被使用。我們也非?春脜^塊鏈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在中國還沒有普及起來,但相信未來市場是很大的。在美國我們投了Circle,是和宜信一起投資的,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宜信是領先的,我們也非?春酶诵诺暮献。”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同和信任,IDG資本和宜信將在11月3日舉行的“宜信財富2017私募股權高峰論壇”上共同宣布雙方成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所謂戰略合作,就是我們共同看好金融科技服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想和宜信把資源更緊密結合起來。IDG資本在Fintech領域有投資興趣,宜信在這方面有很多的經驗和專業人才,因此我們從過去宜信的投資人的角色,轉變為更全面的合作伙伴關系。” 談到改變生活的新技術,現在創投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是下一個風口,包括無人超市、自動駕駛都吸引了不少眼球,那么人工智能會不會成為像互聯網、O2O這樣的大機遇呢? “我覺得人工智能確實在很多方面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新技術能否讓人們支付得起,在經濟上劃算,降低成本。還有怎么樣把人工智能的東西用到特別需要用到的一些地方去。”熊曉鴿接下來舉了個例子,“大家都在講自動駕駛技術,其實自動駕駛這個技術早就成型了,只是看你怎么把它商用;鸺蘸,流星可能會撞過來,所以需要火箭閃避的速度也很快,這項技術是很早就實現了的,問題是能不能把這項技術運用到駕車上,并且讓消費者能付得起這項技術。比如,自動駕技術最實用的對象是卡車、大貨車,因為貨車往往都是晚上開車,駕駛員容易疲勞,且車身重剎車不易等等,其實這個領域反而是最需要自動駕駛的。” “再比如人工智能、VR技術,我認為現代人沒必要去爬珠穆朗瑪峰了,為什么?研究成果說明爬那么高的山,在高度缺氧、高度疲勞的情況下,其實會讓大腦細胞快速死亡,本身不一定是健康的。如果只是鍛煉身體,用不著爬8000米,爬2000米就夠了,F在運用VR技術,就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享受到爬上珠穆朗瑪峰一樣的感覺,可以舉目四看,也可以做到聲音的模擬。” IDG資本經過25年的發展,投資階段其實早已從原來的早期投資,延伸到成長期和Pre-IPO階段,也涉足了產業并購,但熊曉鴿仍然看重IDG資本身上的“VC血統”。“我們不管是做成長型基金,還是PE基金、并購基金,控股公司,實際上我們血液里的DNA還是做VC的。為什么這么說?做VC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僅坐在辦公室算財務指標,還要接近市場、接近年輕人,接近新技術,這是我們的DNA。所以我們敢去闖一些新的領域,一般來講VC其實很少投電影的,但我們就會去嘗試。” 可能是早期記者的經歷影響,熊曉鴿依舊像記者追逐新聞一樣,對新技術有著敏銳嗅覺。“記者講究‘新聞鼻’,做投資其實也有‘投資鼻’,需要老是不停地去琢磨一些事,去體驗一些東西。我現在不管是出差也好,度假也好,有時候碰到一些東西,還是喜歡琢磨。其實做投資是沒有一本教科書的,要做這個行業的話,很多東西要靠自己摸索和體驗,同時還要把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跟中國的市場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才能做得比較好。” |
相關閱讀: |